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范文大全 >

初中心理健康课免费教案(适用心理健康教育课件《我是“粉丝”》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27 08:34:51    

今日推荐

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,粉丝文化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,他们开始关注自我,寻求自我认同。追星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。


追星能带给初中生们一种归属感,让他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。


然而,尽管追星有其积极的一面,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。


例如,过度追星可能会导致初中生迷失自我,陷入盲目崇拜的境地。因此,我们应该引导初中生理性看待追星,明确自己的喜好和目标,避免盲目跟风。


今天小辰分享给大家《我是“粉丝”》主题课堂。


这节课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(2012 年修订 ) 》的文件精神,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。


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,给学生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“粉丝”身份,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“粉丝”行为,理解自己为什么是“粉丝”的原因。


适用学段:初中通用


教学目标

让学生了解成为“粉丝”身份的原因是自我认知。

让学生了解如何辩证地看待偶像和“粉丝”的行为。

让学生懂得客观地评价自己。


教学过程


Part.1 什么是粉丝

设计目的

激发兴趣,调动情绪,为课题引入做好铺垫,让学生明确“粉丝”一词的真实涵义。


活动过程

1. 视频导入“奔跑吧兄弟”。

(节选自PPT内容)


2. 心理老师提问:这个节目大家喜欢吗?为什么喜欢?


3. 学生回答,并说明理由。


4. 心理老师引导学生猜想课题。


5. 学生回答。


6. 心理老师板书课题。


7. 心理老师展示PPT图片,解释什么是粉丝。

(节选自PPT内容)


8. 明确粉丝释义。


9. 心理老师提问学生:你们是谁的粉丝?


10. 心理老师让学生在即时贴上写下自己偶像的名字,然后在黑板上贴上。


Part.2 为何而“粉”

设计目的

让学生明确“粉丝”身份,感受“粉丝”热情,了解成为“粉丝”身份的原因在于自我认知。


活动过程

1. 心理老师在学生们书写的偶像姓名中任选两个,请书写的学生做偶像简介。


2. 心理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他(她)而“粉”的原因。(若有多名学生同一偶像,允许相互补充,但不随意打断。)

(节选自PPT内容)


3. 生生问答,心理老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,鼓励学生主动上台提问或作答。


Part.3 “粉”当何为

设计目的

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辩证地看待偶像和“粉丝”的行为,懂得客观地评价自己。


活动过程

1. 心理老师播放视频,引发学生对狂热追星行为的思考。


2. 心理老师让学生们发表对狂热追星行为的看法。


3. 对比狂热追星付出惨痛代价的行为,心理老师邀请学生分析并讲述自己“粉丝”行为中的付出与收获。


4. 心理老师让学生们阅读《辛普森的故事》。

(节选自PPT内容)


5. 心理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“粉丝”行为和对偶像的态度,思考什么叫辩证看待偶像。


6. 心理老师让学生们小组讨论:如何做一名理智的“粉丝”?


7. 心理老师将话题延伸至“如果有一天,我也成了别人的偶像……”,尽量以“足球”为具体话题背景。

(节选自PPT内容)


8. 学习自测,让学生做测试题,并进行自我评价。


9. 心理老师课堂总结。


获取课程资源

本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内容:

详细教案、PPT后台私信即可领取本期资源


特别提醒

1.以上内容版权归于原创者,仅供教学使用时参考。


2.未经授权,该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或教案原创部分不得用于参加比赛、评比、发表期刊论文、出售等其他用途。如有侵权,原创作者将保留法律起诉权。


3.教学使用或教研交流时如需引用,请注明引用资料的发布来源和原创作者名称。


4.感谢您愿意和我们一起维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!

相关文章